對聯的寫作與欣賞,除了一些基本格律要求(如六要素、六禁忌等)外,還有一些相對次要的帶變通性質的格律,以及一些比較獨特的修辭要求和創作方法,如自對、借對、意對、蹉對、強弱相當、概念相當、嵌字格、回文格、頂針格、集句格、以及對聯的橫批、對聯的標點、對聯的書寫格式和對聯的張貼格式,等等。下面對以上提到的問題逐一做個簡單的介紹。
1.自對
自對,又稱“句中自對”或“當句對”,指對聯中的字詞句,不僅上下聯相對仗,而且上聯自身之中和下聯自身之中(即所謂句中)也存在對仗。這就使對聯更加工穩,更增添了對襯美。如:
入流亡所 登岸舍舟(注:所引對聯未注明作者或出處的,均出自拙著《觸聞集——佛教對聯八百副》一書,下同。)
其中,“入流”與“亡所”、“登岸”與“舍舟”,就是句中自對。又如,“榮辱”對“是非”、“至高無上”對“微妙甚深”、“溪聲山色”對“暮鼓晨鐘”、“煩惱即菩提”對“微塵含剎土”、“如秤錘落井、礪石沉潭”對“縱仙術隱空、神通入海”等,不僅上下聯相對,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對。句中自對的用法,在對聯(特別是長聯)中,運用得比較廣泛。當然,有句中自對,則上下聯之間的對仗,一般就要求得寬松些。如:
閑云野鶴翩翩去 萬水千山得得來
其中,“閑云”與“野鶴”“萬水”與“千山”,自對頗工,但上下聯之間,對仗就寬些。
2.借對
借對又稱假對,這也是對仗上寬工轉化的一種方法,分借義對和借音對兩種。借義對指句中詞語的詞性和含義本非對仗或對仗非工,但借助其另外的詞性和含義,使之成對仗或使對仗更工。借音對則指借助其讀音,使之成對仗或使對仗更工。借義對如:
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頷聯)
“尋常”在此為普通之意,屬形容詞,但古制“尋”、“常”又皆為度量單位,屬量詞(古制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借用此含義,則與數詞“七十”相對為工。借音對如:
不生不滅,不減不增,碌碌人間如夢幻 無始無明,無常無盡,茫茫宇宙太空虛
其中,借茫茫為“忙忙”,則與“碌碌”相對更工。
3.意對
意對也稱義對,或意義對(不同于借義對),指句中字詞在詞性或語法結構上不成對仗,但其字詞之意義,即所含之義理或意境,卻存在某種對應關系,即所謂“貌離神合”。如崔顥《黃鶴樓》之句“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就是意對。又如:
五十三參,遍訪良師求正智 百城煙水,廣行悲愿踐初心 其中,“五十三參”對“百城煙水”,是以同一個典故(善財南參)的兩個常用語相對。單從詞性、結構等形式方面來看,是不成對仗,但從內容來看,則屬于“意對”(即以“參訪五十三位老師”對“歷經一百余座城市”)。又如,“三界”對“時空”、“萬丈”對“無邊”等,亦屬意對。不過,就對聯而言,意對部分在全聯之比重宜小不宜大。
4.蹉對
蹉對又稱交股對,指句中對應詞位置不同,參差為對。如:
春殘葉密花枝少 睡起茶多酒盞疏(《冷齋夜話》載王安石之詩句)
其中的“密”對“疏”、“少”對“多”,即為蹉對。又如:
尚思立足慢言道 急欲藏身莫住山
其中的“尚”對“莫”、“慢”對“急”,亦為蹉對。
5.強弱相當
這是在內容相關基礎上的進一步的修辭要求,指的是上下聯內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對仗就越工。如果上聯太強而下聯太弱,或者下聯太強而上聯太弱,其對稱性就會大受影響。因此,強弱相當主要涉及對仗的寬工問題。
(肖大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