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聯,俗稱“對子”,雅稱“楹聯”,或稱“門聯”、“聯語”等。對聯,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學藝術形式。春節貼春聯,結婚貼喜聯,祝壽送壽聯,吊唁送挽聯,入住新居貼新居聯,各行各業開業貼行業聯等,這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生活中的一種文化習俗。 今年的春節晚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新春使者”互送春聯,引起社會各界和億萬觀眾的強烈反響,好評如潮,與歌舞“千手觀音”一起成為春節晚會的亮點。許多媒體評價,春聯在春節晚會亮相不僅顯示了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而且為整臺晚會平添了文化品味和內涵。《人民日報》的文章說:這臺晚會的一大創新是由31家省市電視臺節目主持人代表和來自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臺灣地區的演員代表聯袂表演的《獻春聯》節目。本來,從總體設計上看,這個節目主要承擔的是“串聯”任務。但實際上,由于獻春聯者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個性鮮明的表演,也由于每副春聯蘊含的地方人文、自然景觀和精神風貌,它遠遠超越了“串聯”任務,而成為了這臺晚會中最具文化品位和藝術特色的一大亮點。《獻春聯》不僅呈現出大團結、大聯合的盛景,而且強化了春節氛圍,提升了整臺晚會的文化品位。《北京青年報》以《春聯復興發出強勁的“中國聲音”》為題發表社評,社評指出:春聯的復興,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取得的突出成就,展示了社會轉型與變遷中的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春聯的形式和內容,無不符合并見證了我們的時代精神。春聯的復興不是偶然的,作為一種生動活潑的漢語載體,春聯既抒發了中國人內心的歡欣鼓舞,也向世界發出了強勁有力的“中國聲音”。盛世聯興,盛世聯紅。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關心、支持楹聯文化事業,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參與楹聯文化事業,這一方面說明了傳統與時尚的一脈相承,也充分顯示了具有千百年歷史的楹聯文化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
對聯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形式,具有自己的特性。對聯的特性集中表現在它的民族性、群眾性和實用性、文學性、政治性和時代性。這些特性最終成為對聯文化之所以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內在因素。 (一)對聯的民族性 對聯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對聯極為鮮明地體現著我們的民族傳統和民族風貌。
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許多光輝燦爛的文化遺產,成為民族的瑰寶,成為國家的精粹。楹聯就是其中之一。我們說楹聯是國粹,主要是就其鮮明的民族性來說的。我們說楹聯是獨特的,就是因為它是從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字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它是漢字文化的產物,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文字之美為世界之最,以之成為對聯,則是美上加美,為中華民族所獨有。漢字的特點是什么 簡單講,就是“有方塊字,形音義結合,一形表一音,一音表一義”,字形復雜,字意豐富,聲形俱茂。這是任何其它國家的文字所無法比擬的。比如,英語有字母、有詞、有語而沒有字,但漢語有筆畫、有部首、有偏旁、有字、有詞、有語而沒有字母。 漢字又是單音表意文字。一個漢字不僅是一個音節,而且一般地能表示一個概念。例如,人、手、筆、墨、山、水、天、地、雞、牛、東、南、西、北、春、夏、秋、冬……,每個字都代表一個意念。因此,漢字運用起來比較靈活輕便,便于遣詞造句,而且組起句來又可以弄得整整齊齊、規規矩矩,音節分明,聲調勻稱,一字對一字,一音對一音,容易構成對稱美。 例如,蘇州耦園聯: 臥石聽濤,滿衫松色; 開門看雨,一片蕉聲。 此聯的大意是:躺在石上,傾聽泉水清響,不覺全身都染上蒼翠之色;打開門來欣賞雨景,只聽見一片滴滴嗒嗒雨打芭蕉荷葉之聲。聯語由聽覺轉到視覺,又由視覺轉到聽覺,在感覺的轉換中,形象、色彩、音響協調一致,給人以豐富的美感享受。 又如,無錫黿頭渚聯: 天浮一黿出; 山狹萬龍趨。 此聯語言極為形象、精煉,寥寥十字生動傳神地顯示了太湖的磅礴氣勢,猶如一幅天然圖畫。 再如,北京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聯: 庭松不改青蔥色; 盆菊仍霏清靜香。 “青蔥”,翠綠色。松為百木之長,在“歲寒三友”中名列首位,孔子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譽,松經冬猶綠,吟風振雪,給人以高潔堅貞之感,故深受世人的喜愛。上聯正是借松而勵志。“霏”,飄灑,飛揚。“清靜”,安靜,借指心性純正恬靜。菊花是起源于我國的名花,歷來受到文人雅士的詠贊,用以頌贊其傲霜的精神、怡然的神志、高潔的情操。下聯也是借菊而抒懷。聯語以平易清新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恬靜幽雅的松菊圖:松柏挺立,蔥蘢映目;菊花似錦,馨香四溢。“不改”、“仍霏”蘊涵著風物依舊的情韻,吐露了作者持之以恒的心聲。一“色”一“香”,和諧動人。 對稱,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觀之一;對聯,正是中華民族審美觀在文學形式中體現。 (二)對聯的群眾性和實用性 千百年來,對聯素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隨著對聯內容的日益廣泛,門類日益增多,使用范圍也日益擴大,對聯已經成為城鄉皆用,四季咸宜,雅俗共賞的一種大眾文體。正如著名紅學者周汝昌先生所說:“我們過年過節的春聯,更是舉世罕見的、最偉大的、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藝活動’。”貼對聯,在我國是一種覆蓋面最大、動員人數最廣的群眾文化活動。沒有哪一樣活動,能像貼對聯這樣普及天南海北、千家萬戶,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沒有被遺忘的角落。這就是對聯的群眾性。
過去,歷代皇帝殿試進士,選拔狀元,常用對聯;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題贈要用對聯;游覽名勝古跡,也會即興題聯;高人雅士征婚求友,有的也采用征聯的方式。到了現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聯已經普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廣大民眾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城市把承繼、發展楹聯文化作為促進城市文化建設的切入點和組成部分,不少市縣建有楹聯一條街。目前,全國已正式命名12個“中國楹聯文化城市”或“中國楹聯之鄉”。
對聯的群眾性也取決于它的實用性。對聯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即對聯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無論什么地方,什么環境,也不論什么行業,什么事情,都可以應用對聯。這也是對聯的魅力所在,它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與書法完美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而且它能雅俗共賞。從皇帝的金鑾寶殿到黎民百姓的家門,從孔廟到關公祠,從岳陽樓到滕王閣,楹聯隨處可見。這一點是其它文學藝術難以相比的。一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寫上十副八副祈福的春聯。例如,春聯: 麗日祥云承盛世; 和風福氣載新春。 在農村不僅大門兩旁貼春聯,甚至還貼到雞窩、豬圈、牛欄、馬棚,就連馬車上都能看到一副大紅的春聯。如,豬圈聯: 肥豬出圈千斤肉; 稻谷豐收萬擔糧。 新婚、壽辰、新屋落成、開張典禮,一切慶賀場面,對聯都可以占一席之地。例如,賀婚聯: 男女正青春,青春應立英雄志; 夫妻同白首,白首長懷伴侶情。 又如,賀壽聯: 冰清玉潔,文名高北斗; 意善心慈,壽域比南山。 (此聯系賀冰心老人壽辰) 又如,喬遷新居聯: 旭日臨窗,風景這邊獨好; 花香滿院,春光如此多嬌。
一簾風月王維畫; 四壁云山杜甫詩。
(風月:清風明月,指美好的景色。王維,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其山水畫以水墨渲染,蕭疏清淡,人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杜甫,唐代大詩人。) 又如,賀店堂開業聯: 有道生財,足致千金之富; 以義為利,不欺五尺之童。 傳遞感情,增進友誼,抒發心志,可以用對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可以用對聯。緬懷親人,憑吊朋友,也可用對聯。總之,在一定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和人們生活的具體場景中都可以用對聯。 例如,修身養性聯: 大學之道在至善; 中庸之理守其誠。 (大學、中庸均為儒家經典之一。至善:達到善美的最高境界。) 又如,龔自珍自題聯: 讀萬卷書,行千里路; 綜一代典,成一家言。 杜甫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曰:“讀書萬卷始通神。”梁紹壬也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上聯用古人現成語句,形容學問淵博,見識很廣,也寓含讀書要聯系實際的道理。“綜典”,全面掌握,聯用以指認真研讀前人典籍。“成一家言”,指有獨特見解,自成一家的學說或論著。司馬遷云:“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下聯強調做學問者,要在綜合掌握前人典籍的基礎上,兼容并蓄,融會貫通,大膽思考、辨偽,努力有所發現,然后自樹其幟,“成一家言”。此聯巧用古句抒己見,文字莊重古樸,格調清新高昂,讀之使人勵志奮勉,備受鼓舞。 (三)對聯的文學性 對聯是我國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具有文學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對聯也是一種用語言塑造文學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它既具有文學的形象性、真實性和傾向性特點,也具有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功能。對聯的文學性體現在它可以敘事、可以狀物、也可以議論、可以抒情。 例如,昆明西山鐘樓聯: 聽鳥說甚; 問花笑誰。 此聯僅八個字,卻形象生動,意味無窮。“鳥語花香”是人們經常描寫的事物,有各種各樣的寫法,但此聯卻別出心裁,通過兩句聯文相對,就顯得更加形象生動。 又如,上海剪松閣聯: 丹霞夾明月; 驚風涌飛流。 此聯把大自然中的“霞”、“月”、“風”和“流水”都形象化了。用“丹”、“明”給“霞”、“月”增添了顏色和光彩;用“驚”、“飛”給“風”、“流水”注入了靈感和神氣;用“夾”和“涌”字使“霞”、“月”、“風”、“流水”活了起來,給人一種形象感。 又如,昆明大觀樓聯: 朝云起雨,暮靄飛煙,世事古今殊,只余無恙西山,隨時在目; 雪浪吞天,風濤卷地,英雄淘瀉盡,為向倒流滇水,何日回頭 作者借昆明的西山、滇池風光抒發其思想感情,是對西山、滇池這一客觀事物美的加工。這種加工是作者的思想、心靈、情感和技能作用于西山、滇池這一美好風光之后所產生的感情的再現。 又如,清代圣祖康熙為北京戒臺寺大雄寶殿題聯: 禪心似鏡留明月; 松韻如篁振午風。 “禪心”,佛教用語,謂清靜寂定的心境。“明月”,光明的月亮。光明是禪的智慧的象征,它朗照世界和人心,能破除迷妄,顯揚真理。“鏡”、“月”即用以喻示光明之物。“松韻”,松風,松濤。“午風”,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午為正南,猶南風。“南風”為古代樂曲名,相傳為虞舜所作。“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篁”,竹林。戒、定、慧是禪修的入門途徑;而松、竹常是表現這三者的喻物,如有名言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此聯為佛寺而題,以諸多象征物寫“禪心”,其戒、其慧、其定,皆在其中,有入化之妙。 又如,孫中山在與宋慶齡結婚時,親書一聯,以寄托情感: 精誠無間同憂樂; 篤愛有緣共死生。 此聯表達了他們真誠相愛,志同道合,以及愿為“自由博愛”的理想而生死與共的情操。 我們中華民族不僅喜慶佳節寫對聯,就是親人去世,戰友犧牲,也常用對聯來表達哀挽之情。 例如,毛澤東挽張沖聯: 大計賴支持,內聯共外聯蘇,七載辛勤如一日; 斯人獨憔悴,始病熱繼病虐,數聲哭泣已千秋。 此聯三十六字,充分表達了作者對失去一位精誠合作、支持革命的盟黨摯友而無限悲痛的深情厚誼。 (四)對聯的政治性和時代性 對聯有明顯的政治性。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是從屬于政治的,它又反轉來給予偉大影響于政治。”對聯是一定社會歷史的產物,不可避免地總帶有它的歷史烙印。每個作者由于所處的歷史時代、社會地位不同,也都各有其世界觀的特點和局限,所寫的對聯,帶有明顯的政治性。 例如,舊社會里的一副春聯:
富貴豪華門第; 詩書禮樂人家。 顯然,這絕非一般勞苦大眾的春聯。 又如,陳毅于1923年春節回到四川樂至縣家鄉,曾寫了一副春聯: 年難過,年難過,年年難過年年過; 事無成,事無成,事事無成事事成。 此聯把當時鄉親們的苦難生活描寫得淋漓盡致。聯末寫出了希望,黑暗之中閃爍著火花,表現了作者對革命事業必勝的堅強信念。政治性顯而易見。 如今強調政治性,就是要求對聯的內容要符合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政治要求,有利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利于社會和諧,有利于穩定團結,有利于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凡是符合這些要求的對聯,就是具有政治性的作品。 例如,筆者為2005年中央電視臺“盛世大聯歡”春節晚會所撰寫的主題聯: 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聽鐘樂和鳴,八方共飲復興酒; 縱橫九萬里,錦繡中華創未來,看龍獅勁舞,四海同吟發展歌。 此聯突出了“盛世大聯歡”的主題,磅礴揮灑,豪氣橫生。從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疆土幅員廣闊無垠出發,高度概況了我國正處于國運昌隆、人心安定的太平盛世,展現出一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舉國祥和喜慶的絢麗畫卷,展望著偉大祖國和平發展、前程似錦的美好未來。此聯符合春節晚會的氛圍,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和主流,具有明顯的政治性。 對聯的政治性還體現在它所具有的強烈的時代性。時代性是指對聯與一切文學形式一樣,必然打上時代的印記。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對聯的創作上,要與時俱進,要富于時代氣息。舊時應制對聯主要是歌頌皇家恩德;文人學士的對聯則大多是抒發閑情逸致;而一些農民起義軍寫的對聯,卻很有戰斗性。例如,洪秀全在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后題勤政殿聯: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龍飛九五,重開堯舜之天。 此聯由明代的一副舊聯變化而來的,其戰斗精神是非常高昂的。“虎賁”,勇士之稱。“幽燕”,這里指北京,清王朝在京建都。《易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后以“九五”指帝位。“堯舜”是傳說中的“五帝”中的二帝,執政時國泰民安,后以“堯天舜日”代指太平盛世。上聯豪邁地指出:起義軍的精兵猛將,定要直掃京城,滅掉清王朝;下聯明確表示:取得政權后,要仿效先賢開創清平盛世。不過,這些內容都跨不出封建文化的范疇。 為了說明對聯具有時代性的特點,我們不妨大致按照年代的順序摘錄一些春聯,也許從中可以感悟到時代的變遷、進步和發展。 一元復始; 五緯重光。
“一元”,古代紀年單位。“五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總稱。 萬方春浩蕩; 四海鏡澄明。 爆竹一聲除舊歲; 桃符萬戶換新春。(封建帝王時代) 民主自由新世界; 讀書勞動好人家。(辛亥革命后期) 斧子劈開新世界; 鐮刀割斷舊乾坤。(民主革命時期) 事事打起精神布成新氣象; 人人拿出力量收復舊山河。(抗戰時期) 土改還家山河改色; 妖氛斂跡百姓翻身。(土改時期) 天新地新,祖國歷史開新紀; 山笑水笑,神州人民展笑容。(建立新中國) 抗美援朝萬民有責; 保家衛國全戶光榮。(抗美援朝時期) 風展紅旗似畫; 春來綠水如藍。(五十年代時期) 革命鐵肩擔道義; 春風妙手繡江山。(六十年代時期) 當破舊立新促進派; 做移風易俗帶頭人。(文革初期) 雄關似鐵步步越; 捷報如潮日日來。(文革中期) 看四海風雷激蕩; 望五洲凱歌震天。(文革后期) 人歌四化; 鳥鳴三春。(十一屆三中全會后) 萬紫千紅,看處處春意鬧; 五講四美,放朵朵心花香。 銳意創新,四化宏圖驚世界; 立志改革,九州生氣恃風雷。 改革路直通天際; 開拓歌響徹云霄。 政策隨心,百業興旺; 春風得意,萬象更新。 香港已歸春滿港; 澳門正繼喜盈門。 德政蔭民春萬里; 廉風治世福千秋。 民步小康云霞開曙色; 國臻大治日月耀光華。 黨旨堅持三代表; 黎民擁戴一核心。 高歌時代進行曲; 實踐科學發展觀。 舟蕩銀河巡皓月; 雞鳴大地報新春。 今天,我們講對聯的時代性,是指新的時代政治經濟所表現的新的特征和要求。對聯藝術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努力把握和反映時代特征,積極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服務。筆者2005年春節為北京電視臺主持人慰問社會各界所撰寫的一組春聯,就力求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時代的氣息。 例如,送給建筑工地工人聯: 建北京,筑廈起樓,日新月異; 迎奧運,添磚加瓦,虎躍龍騰。 此聯寫出了北京以籌辦2008年奧運會為契機,加快城市建設的新風貌,反映了建筑工人的豪邁情懷。 再如,送給農民聯: 政策歸心,惠澤劈開新富路; 豐收醉眼,勤勞描繪小康圖。 此聯歌頌了黨在農村的惠澤政策,展現了廣大農民勤勞致富的精神面貌。 又如,送給社區工作者聯: 春雨春光春風得意; 喜歌喜舞喜氣鐘情。 此聯洋溢著詩情畫意,展現出社區安定祥和的氛圍。 又如,送給幼兒園托兒所的孩子們聯: 清脆歌聲如鳥囀; 天真笑臉似花開。 此聯以真摯的情感,對正在健康成長的活潑可愛的孩子們寄予美好的祝福。 又如,送給下崗職工聯: 下崗何愁,振作精神重策馬; 懷才必舉,緊抓機遇復騰龍。 此聯寫出了新的社會趨勢,熱忱地鼓勵下崗職工面對現實,樹立自信,在開創再就業的征程中再鑄人生的輝煌,具有很強的時代氣息。 (未完待續)
|